民歌研究:两首民歌的惊人相似之处
两首民歌的惊人相似之处
曾建开/文
(资料图片)
说起芦溪镇蔗棚村的童福生,许多人都可能会听说过他的名字,萍乡的诗界对他并不陌生。老童以善编山歌而扬名,不但《芦溪民俗文化》、《楚萍竹枝词》、《萍乡歌谣》和《新千家诗》第二卷等诗词歌谣集上收录过他的作品,而且他的事迹上了一回《光明日报》,在全国范围内扬了名。而我,也曾于2005年写过一篇题为《这是一片诗歌的原始森林》的文章,向社会推介他。
童福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子,只上过一年学,可是他唱的山歌都是信口而出,而且善用比兴之法进行创作。在内容上,他的这些山歌都是清一色的情歌。我在本文中要说的,不是如何欣赏童福生的山歌,而是想就他的两首山歌引发一个民歌创作上的奇异现象,这就是异地民歌在创作思路上何以会惊人相似。
我们先来看童福生的下面这首情歌:
高山砍柴艻蓬多,小妹头上糠头多。
心想留哥吃餐饭,筛子关门眼珠多。
这首民歌的前两句用的“兴法”。所谓兴法,就是起兴,就是诗歌的开端。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是“欲言甲,先言乙”。这首情歌的重点或说实际上要说的是后面两句:情妹有心留情郎在家吃顿饭,可是又羞于被别人看见说三道四。这首情歌用农家平常劳作中的“砍柴”和“筛米”所接触到的经验来起兴,而且“糠头多”与“筛子”分别是同一劳作中的现象与工具,具有内在联系。最后一句用“筛子眼多”比喻路过姑娘家门口的人比较多。意为如果真的留情郎吃饭的话,她心会像用米筛当门来关那样,因为“眼珠多”还是难免会被人看到。
最近我在“五峰家园”网上看到有一个题为《土家山歌集锦》的帖子,其中的一首土家族民歌中的“对歌”也同样用了“筛子关门”的比喻,而且它的标题就叫《筛子关门眼睛多》:
【资料一】(男)对河对边斜对门哪,看见小妹长成人哇,早盼留郎吃顿饭哎,我的妹妹哎,晚盼父母请媒人喂喂哟喂。
(女)铜盆淘米用手搓哇,事事难为我哥哥哇,本想留郎吃顿饭哇,我的妹妹(此处当是“哥哥”之误——引者注)哎,筛子(嘛)关门眼睛多。[1]
上面这首《对歌》中的女方所唱后两句与童福生的那首后两句几乎完全相同!
现在我们再来看童福生的另一首情歌:
小小园地一扇墙,苦瓜丝瓜种两旁。
郎吃苦瓜苦想姐,姐吃丝瓜思想郎。
无独有偶。在湘西土家族民歌中,也有与上面这首情歌很相类似的民歌,而且有多种版本。下面我将这些相似的民歌一一摘录如后:
【资料二】湘西的土地上有木质原色的吊脚楼,吊脚楼上有水灵灵的土家妹子,肤如凝脂,红唇皓齿。
“高山高岭哪逗风凉,苦瓜(的个)丝瓜摘两筐。郎吃苦瓜苦想姐哟,姐吃(的个)丝瓜思想郎……”深深沉沉的思念酿作浓情的烈酒,一双顾盼飞扬的明眸将人的心魄醉透。[2]
【资料三】黄青松的小说,第三个突出的特色是常常采用山歌来补充叙事。原汁原味的山歌始终贯穿在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场景之中,当山歌婉转地从小说里的人物口中唱出之时,或有对爱情的憧憬,或有对爱情的誓言,或有对艰难生活的倾诉,或有对不公命运的愤怨,一切一切,土家民族喜怒哀乐都通过山歌得以表达出来。
... ...
而这样的清纯柔美的山歌在小说《阳戏》中随处可见。如写秀姑在一个不知名的砍柴人自解孤寂的野歌的召唤下,情不自禁地勾起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寡妇思春之情,在自家的菜园里低低地哼着:小小园子矮矮墙,苦瓜丝瓜栽两行。郎吃苦瓜苦想姐,姐吃丝瓜思想郎。[3]
【资料四】这是我第一次听湘西的山歌,从那以后,我试图作一个采风者,把听到的山歌的词和曲调做一记录,许多山歌的歌词是写的那么淳朴而美丽。你看:
韭菜开花儿哟——细茸茸啊—
有心恋郎哟——不怕穷啊
只要二人的——情意好哩,
冷水泡茶哟——慢慢儿浓啊
高山高岭逗风凉,
苦瓜丝瓜摘两筐。
郎吃苦瓜苦想姐哟,
姐吃丝瓜思想郎。[4]
【资料五】娴妹问了:“潇潇哥哥,你高中有没有收到过女生的字条啊?”“有啊。就最后那期,有个女同学在交批判稿给我时里面夹着的。上面写两首诗:姐家郎家隔堵墙,丝瓜苦瓜植两厢。郎吃苦瓜苦想姐,姐吃丝瓜思想郎。”[5]
由上面几种情况可知,除去诗句中的衬字后,这首情歌的后两句没有什么不同,而前面两句则有以下几种异文:
小小园地一扇墙,苦瓜丝瓜种两旁。
小小园子矮矮墙,苦瓜丝瓜栽两行。
姐家郎家隔堵墙,丝瓜苦瓜植两厢。
高山高岭逗风凉,苦瓜丝瓜摘两筐。
那么,本文中所引童福生的两首情歌中有的句子与土家族的民歌有着惊人的相似,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前面我说过了,童福生不识几个字,更不会上网,可以排除他直接从某种书上或网络上抄袭这些民歌的可能。我们排列一下造成这种相似的可能原因有:
一,童福生的祖上有可能是土家族人,他的这些情歌是受到家中先辈的口授而传承下来的。
二,虽然童福生祖上不是土家人,但有可能他年轻时曾经与某一位或多位湘西人在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被他所学会的。
三,也有可能是近年童福生的情歌在网上流传出去后被湘西土家族人误传作当地所有的。
四,童福生确实是自创的,从没受到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影响,或是抄袭土家族民歌。两地情歌语句类似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2007年8月6日上午10时许,我借去祝贺我妹妹生日之机,顺便就去童家与童福生聊了一会(我妹夫去年在童家门口买了一块地建了新房,与童福生成邻居了)。通过这次交谈,我了解到童福生并未去过湖南或是湖北(湘西和湖北土家族人比较多),外省他仅去过一趟广州,他们村里也没有土家族人杂居过,也就是说童福生根本就不可能与土家族人接触,没有学唱土家民歌的途径。当然,他也不属土家族而是汉族人。
至于上面所列的第三种情况,事实证明也不存在可能性。童福生的这些情歌,首先是由我冠以“竹枝词”的名称介绍给北京文华图书编著中心的,该编著中心于2004年出版的《新千家诗(二)》一书中收录了他的十首情歌。次年上半年,我又陆续在“诗文天下论坛”上推介了他的四十六首情歌。但是,上面所列“资料二”《醉歌》一文发表时间是2003年8月25日,发表在“紫竹在线网”的“清思文苑”散文随笔版面;“资料四”《湘行三记》一文则发表得更早,时间是1998年,发表在“瀚海星云网”上的“Life精华区文章阅读”版面。所以,也不存在湘西土家族情歌是来源于童福生的情歌。本来我还想查阅一下《湘西土家族歌谣大观》一书,但我手头无此书,打电话到市群艺馆问我表哥,他说市群艺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编辑《萍乡民间歌谣选》一书时也从没有与湖南的县、市级群艺馆交流过这类书刊。
童福生的情歌有四十余首,我挑选了其他一些情歌的部分诗句在网上进行搜索,没有发现与那些诗句相雷同的句子。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这两首民歌的惊人相似,完全是属于一种巧合。我问过童福生:“你怎么会想到用"心想留哥吃顿饭,筛子关门眼珠多’、"郎吃苦瓜苦想姐,姐吃丝瓜思想郎’这样的句子呢?”他说:“我们蔗棚下既种粮,又以种菜为业,我是个农民,又没读过几天书,只能用自己日常见过的东西打比方啊。”也许,这就是两地相隔千里而所出现的某些民歌偶尔会产生惊人相似之处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五峰家园”网:《土家山歌集锦》(http:/www.iwufeng.com/wufeng/iwufeng/archives/2006/4889.html),网民“五峰七色土”发表于2006-5-24,16:12:38。
[2]“紫竹在线网-清思文苑-散文随笔”:《醉歌》(/dispbbs_38_29923.htm),网民“月下独酌”发表于2003-8-25,21:24:00。
[3]“湘西作家网-原创天空-文艺评论-文章正文”:《黄青松<坐床>的美学特征分析》(作者:彭大庆)(/content.asp?newsid=2328),网民“田茂军”发表于 2007-1-24 。
[4]“瀚海星云网-Life精华区文章阅读”:《湘行三记(二)》(http/bbs.ustc.edu.cn/cgi/bbsanc?path=/groups/GROUP_7/Life/D47E36C2A/DB3ED9661/M.
821428617.A),网民“风前横笛斜吹雨”发表于 Fri, 16 Oct 1998 10:11:21。
[5]“红袖添香文学网-日记”:《飘落的红叶·(五)常把闲话当读书》(http:/www.hongxiu.com/diary/view/view.asp?id=551668),网民“潇湘秋晴”发表于2007-2-2,16:49:09。
关键词: